調研20000家企業!《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(2021)》(附下載)
2022年06月15日
瀏覽次數: 128
分享至:
2022年3月,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基于2萬多家制造企業生產運行數據,研究發布了《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(2021)》,對國內制造業智能化發展情況進行了系統分析和全面展現,多維度展現制造業在設計、生產、物流、銷售、服務各環節的關鍵指標變化情況,直觀地反映了2021年制造業的智能制造發展進程,刻畫出一幅“中國制造業智能制造發展數據地圖”。
調研20000家企業!《智能制造發展指數報告(2021)》(附下載)
    “十三五”期間,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相關部門,通過試點示范應用、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培育、標準體系建設等多措并舉,形成了央地緊密配合、多方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,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取得長足進步。
2021年12月,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《“十四五”智能制造發展規劃》,明確提出了“到2025年,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明顯提升”的轉型升級目標,并指出“建立長效評價機制,鼓勵第三方機構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,研究發布行業和區域智能制造發展指數。”
    《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》(GB/T 39116-2020)是在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指導下于2021 年5 月正式發布實施的國家標準,目前在全國大部分區域開展標準應用推廣工作,已在31個行業大類、31個省市自治區中開展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診斷工作,為制造企業提升智能制造能力、主管部門了解產業發展現狀提供了重要參考。

整體介紹

    截至2021年12月,全國20000多家企業通過服務平臺開展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診斷,江蘇、山東、北京、寧夏、陜西、江西等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高度重視,有效推動標準應用。通過對自診斷數據進行分析,以期反映現階段我國智能制造的發展情況。
    從區域參與增長率來看,2021年深圳、江蘇、福建、山東以及北京市鼓勵企業開展標準應用,轄區內完成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自診斷企業數量較2020年度有顯著提升,增速位居全國前列。

 

    根據服務平臺數據顯示,目前我國69%的制造企業處于一級及以下水平,達到二級、三級的制造企業分別占比為15%以及7%,四級及以上制造企業占比達9%。2021年全國制造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較2020年有所提升,一級及以下的低成熟度企業占比減少6個百分點,三級以上的高成熟度企業數量增加了5個百分點。
重點領域關鍵指標

    1、裝備制造領域

    裝備制造領域具有研發技術壁壘高、客戶定制化需求多、售后運維成本高、上下游產業關聯度高以及應用領域廣泛等特點。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,裝備制造業65%的企業開展了基于三維模型的數字化設計,13%的企業提供了產品的遠程運維服務,10%的企業建立了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平臺
  2、電子信息領域

   電子信息領域對裝備自動化程度要求偏高,對質量過程管控嚴格,具有信息系統覆蓋廣泛、生產運營管理高效等特點。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,電子信息產業中18%的企業搭建了專用網絡環境,42%的企業實現工業信息安全防護,35%的企業在質量檢測環節應用了在線檢測平臺,37%的企業應用了自動化物流設備,7%的企業實現了生產智能運營決策。
3、原材料領域

   原材料領域具有大型制造裝備密集、能源消耗總量大、碳排放與污染物排放強度高、作業安全要求嚴格等特點。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,原材料領域中企業能源管理平臺應用率達25%,碳排放統計率達21%,11%的企業針對大型制造設備進行預測性維護,11%的企業實現供應鏈協同。
4、消費品領域

   消費品工業對質量控制要求嚴格、對供應鏈穩定需求迫切,具備豐富的市場營銷渠道。根據平臺數據分析結果顯示,消費品工業中電子商務平臺應用率為11%,全流程質量追溯實現率達14%,12%的企業實現供應鏈協同。

未來展望

   智能制造是制造強國建設主攻方向,也是制造企業提升核心競爭力的主要路徑,其發展水平直接關乎我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水平。為貫徹落實《“十四五”智能制造發展規劃》中“提升制造業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水平”的轉型升級目標,電子標準院將聯合產學研用各方力量,持續加強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標準應用推廣,充分發揮標準賦能作用,支撐我國智能制造水平再上新臺階。

日本妇人成熟A片免费观看网站